肖瑞峰,男,1956年7月生,江苏南通人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1984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,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。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。1992年晋升为教授。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曾两次赴日本富山大学和九州大学开展合作研究。1996年11月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,并增列为博士生导师,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。1999年7月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。2000年任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。2010年转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。
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(国家一级学会)副会长、中国宋代文学学会(国家一级学会)副会长、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等。
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及海外汉诗研究,个人独立撰写出版的学术专著有:
《日本汉诗发展史》,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。
《花上雨——中国文学中的别离主题》,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。
《刘禹锡诗论》,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。
《多情自古伤离别——古典文学中的别离主题研究》,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。
《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》,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。
《刘禹锡诗论》(修订版),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。
另有合作撰写的著作《晚唐政治与文学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)、《西湖文学史》(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)、《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)、《唐宋词精选》(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)、《宋词精品》(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),主编的著作《大学语文新读本》(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)、《中国文学简史》(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),古籍整理著作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)等等。
在《文学评论》、《文学遗产》、《文艺理论研究》等发表专题研究论文100余篇,包括:
《重评<西昆酬唱集>中的杨亿诗》,《文学遗产》1984年第1期。
《评<唐宋词通论>》,《文学评论》1985年第6期。
《论刘禹锡诗的个性特征》,《文学评论》1987年第1期。
《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1987年第2期,《新华文摘》1987年第10期全文转载。
《漫议陆游诗的意象》,《文学遗产》1988年第1期。
《评<唐宋词史>》,《文学评论》1989年第4期。
《且向东瀛探骊珠——日本汉诗三论》,《文学评论》1994年第2期。
《浙东唐诗之路与日本平安朝汉诗》,《文学遗产》1995年第4期。
《中国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汉诗的发轫》,《文学评论》1998年第5期。
《<本朝丽藻>的时代特征》,《文学遗产》1999年第2期。
《宋词中的别离主题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2年第1期。
《百年来杨万里研究述评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6年第4期。
《沈宋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8年第6期。
2012年起从事小说创作,以笔名“晓风”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反映高校生活的中篇小说《职称》(《中国作家》2013年第3期)、《第三种人》(《当代》2013年第4期,《小说选刊》2013年第8期转载)、《开局》(《十月》2013年第5期)、《岗位》(《江南》2013年第6期)等。
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晚唐政治与文学》(2003年,鉴定结论为优秀)、教育部基金项目《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》(1996年)、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《西湖文学史》(2003年)等多项科研项目,以及《中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研究》(2005年)《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》(2006年)等多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。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(均排名第一)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(1项排名第一,1项排名第二)。
先后主讲“中国古代文学”、“唐诗研究”“古典名著精读”“文学名著欣赏” 等课程。主讲的课程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,领衔的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。独立撰写发表《教学评估必须建立长效机制》(《中国教育报》
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199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及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对象。2001年获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2006年获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。2011年获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。